“玩具式”造车,风口上的滑板底盘究竟有何魔力?
“滑板底盘”或将开启整车热管理等造车技术的未来新趋势。
此外,拓普集团跟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入局滑板底盘赛道,可见当下滑板底盘多么炙手可热。
那么滑板底盘究竟是什么?为何大受青睐?它的出现对汽车行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滑板底盘是什么?
滑板底盘之所以叫”滑板“,纯粹是因为长得像,并没有更深层的含义,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一样,我们先跳出“滑板”这个比较具象化的名词,把其当成是底盘的一种即可。
滑板底盘的特点是将整车的动力、制动、转向、三电模块等集成在底盘之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与其他底盘不同的是,滑板底盘通过预留的电气和车体接口,实现上下车体分离,进而使车身与座舱可以根据需求更换。
简而言之,滑板底盘和大家小时候接触的四驱赛车玩具类似,可定义为“共享”底盘。
虽然“滑板底盘”看似近期才得到大众的关注,但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这个概念了。Skateboard“滑板底盘”这个词第一次出现,还得追溯到2002年北美国际车展,通用汽车发布了一台叫“AUTOnomy自主魔力”的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同时推出了“滑板底盘”的概念。
这款车的展出在当时可谓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首先它把线控技术从航天领域首次带到了汽车之上,传统车的油门、刹车和转向系统都是通过机械结构来传递指令的,线控技术舍弃掉了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用电信号替代,大大提升了车辆底盘的集成度和平整度;另外在2002年就提出了氢燃料动力驱动车辆也为后来人们对于应用清洁能源和低碳减排提出了先见性的指引。
说回现如今的滑板底盘,我们前面把其和四驱车进行了类比,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滑板底盘上下分体式开发的特点,简单来说就像四驱车车身和底盘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开发滑板底盘的时候只要留好电气和车体接口,上面的座舱或是说车壳想做成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
而上车体之所以能够不受滑板底盘的影响,靠的就是采用了全线控+全集成技术方案,整车的动力、制动、转向、热管理和三电等模块通通集成在了底盘之上,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功能区,达到了上下车体解耦的目的。并且由于底盘的高度电气化也使得后期可以不断的OTA升级。这也是滑板底盘区别于纯电平台的最大不同点,以特斯拉,大众MEB的纯电平台为例,他们的生产、设计都是以车身为核心,无法做到车身和底盘的真正分离。
因此采用了滑板底盘的车型,乘坐空间可以得到极大释放,因为上车体的乘员舱跟下车体的所有控制都是通过接口来实现,不再受传统的机械结构所限制。可见滑板底盘的出现,让车体和座舱的设计可以更具想象力和丰富性,同时还可以缩短研发与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这种上下解耦独立开发的形式,也让以后的汽车在设计上更有想象空间。总结起来滑板底盘具备以下四大特点:
1、整车核心控制模块均集成在了底盘上;
2、滑板底盘可以让车实现上下车体分离解耦;
3、整车实现全线控;
4、上车体可以根据需求更换。
哪些企业在研究滑板底盘?
前面我们说到了滑板底盘的概念最早是由通用汽车提出的,但是为何这一技术后来沉寂了20年之久呢?其实由于当时通用汽车的经营状况变得非常严峻,最终在2009年破产重组。之前那批提出滑板底盘的工程师们相继出走,来到了当时还是小弟的特斯拉,在特斯拉这些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改进,像我们熟知的特斯拉Model S就采用了滑板底盘的设计只是没有实现上下车体的分离开发。
后来又过了几年,随着特斯拉的逐渐发展和壮大,这些工程师为了滑板底盘的梦想继续出走进入到了硅谷的电动车初创公司RIVIAN和Canoo,希望能更纯粹的发展滑板底盘技术,实现上下分离式造车,并且能够真的实现量产落地。因此近些年滑板底盘技术在逐渐发展和复兴起来,目前在欧美国家除了像上面提到的RIVIAN和Canoo,还有Arrival和REE也是滑板底盘的忠实拥护者。在国内Upower悠跑科技与PIX Moving也在最近频繁活跃。我们不妨简单介绍一下这165dc4几家公司,看看他们各自的强项和实力如何。
1. Arrival
Arrival是2015年创立于英国伦敦的全球性公司,他的研发中心在英国,并在全球设立办事处,2020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最高达到 54 亿美元(约合 346 亿元人民币)。目前规划主要生产箱式货车,大巴车以及衍生的乘用箱式车,去年和Uber签约所以乘用车也在同步开发,得益于滑板底盘因此能够拓展出大中小的厢式货车以及大巴车。Arrival的滑板底盘采用铝制结构实现强度和硬度的优化,模块化以及支持不同的轴距和驱动(前驱,后驱,四驱),采用铸造方式淘汰传统焊接工艺,减少了零部件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并且采用相同的电池模组来组成不同的电池包。
总之这家公司是一家基于滑板底盘技术并且融合环境感知能力,打造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商用运人载货企业。
2. REE
REE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在 2021 年CES展上,REE 展示了其获得专利的 EEboard 和 Ecorners 滑板底盘,目的是以一个通用电动车底盘,用同样的框架满足不同车型需求。此前,丰田重卡部门 Hino 推出的概念卡车已经与 REE 展开合作。
3. Canoo
Canoo 目前推出了三款车型,分别是主打生活方式的 Canoo Lifestyle Vehicle、多用途物流车 Muti-Purpose Delivery Vehicle、Pickup Truck 皮卡,规划里还有一款主打运动的车型,这些产品均基于同一个滑板底盘开发。并计划在2022年陆续上市。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曾有外媒报道,苹果公司为了加入造车大军,在 2020 年上半年有意向收购 Canoo,因为滑板式底盘结构引起了苹果公司的兴趣;2020 年 2 月还有消息传出,现代汽车与 Canoo 开展合作,双方将基于滑板式底盘,合作研发一款电动汽车 EV 平台,但后来都不了了之。
4. RIVIAN
RIVIAN可以说是将滑板底盘推向高潮和火爆的一家企业。因为在去年号称“特斯拉杀手”的 RIVIAN 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一度逾1000亿美元。一举超越拥有百年历史的通用、福特和本田以及当前蔚来、理想、小鹏的市值,创下了自2014年以来美股最大IPO纪录。此前,RIVIAN 在三年之内获得了亚马逊、福特汽车等多家知名机构的接近100亿美元投资。
为什么RIVIAN 在资本市场如此受青睐呢,一是旗下皮卡车型在了美国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二是获得亚马逊的投资与大额订单,另外最重要的就是RIVIAN的核心武器--滑板底盘平台。
RIVIAN 通过滑板底盘,布局乘用车、商用车两大路线。乘用车已推出电动皮卡 R1T、电动 SUV R1S 两款车型,商用车则与亚马逊合作,目前推出一款电动货车 EDV。
5. PIX Moving
不过,PIX Moving 还有更进一步的四轮独立轮毂电机 + 四轮转向结构,可以实现各类复杂精准的动力分配和运动轨迹,适应于更多的场景与地形。比如Robobus、安防车、物流车、零售车等。
6. 悠跑科技
悠跑科技是一家为场景造车的新型智能电动车公司,就在1月11日,悠跑科技举办了首届“UP DAY”悠跑体验日线上发布会,并正式发布旗下UP超级底盘技术及基于该底盘技术开发的多款UP SPACE超级舱体概念车。
UP超级底盘技术正是基于此前悠跑发布的滑板底盘理念打造,可实现上下座舱解耦及刚性结合,不同于传统非承载式车身的柔性结合,操控表现更好。另外UP超级底盘拥有全线控底盘技术、底盘风格及性能表现可实现自定义更换,驱动模式支持2驱或4驱。
CTC一体化电池整合在底盘上,电池仓容量可提升约10%,同时该电池组还具备一体式能量管理系统。最大续航可达1000+km。可插拔环网EEA主板对车上的动力、制动、转向灯、通讯、电源、L4级自动驾驶等多个部分都可以进行控制,其中对应自动驾驶部分的模块算力达到1000+TOPS。UP超级底盘技术得益于高度模块化集成化的理念,可缩短整车造车时间约6-12个月。
看到这么多的企业都在投身于滑板底盘技术,并且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各家都在迈向量产或者已经实现量产。这也使得未来几年会迎来相关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一起期待一下。
滑板底盘是否导致汽车缺乏差异化?
在了解了前述底盘技术及赛道玩家之后,不少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滑板底盘可以卖给不同的车企,让车企根据底盘结合用户需求打造不同的车身。虽然新车的研发成本确实下降了,但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共用一个底盘,又该如何体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比如高端车型与低端车型共用一个底盘,消费者会愿意为此买单吗?这是否影响滑板底盘的前景?”对此,我们应将目光放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上。
摩根斯坦利估算,未来智能汽车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我们曾认为底盘是车的大件,必须由车企自己亲自做好,但新势力和最新的用户趋势都告诉我们相反的事实,特斯拉、新势力、比亚迪这些车企,都没有严谨的照抄传统汽车工业巨头的产业链布局,但他们都成功了。
悠跑科技创始人兼CEO李鹏先生就曾表示:但凡把底盘视为自己看家本领的车厂,估计未来5-10年会被市场淘汰,因为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家工程公司,未来5-10年的车厂必须是一家科技公司,必须是一家用户公司,它唯独不能是家工程公司。滑板底盘对于整个行业的价值,是通过更大的技术革新,引领智能电动车蓬勃发展的大潮,带来造车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革新。
所以说,未来消费者买车也许会更关注车辆的智能化程度而不是纠结于底盘做的如何,像传统车企十分注重操控的宝马,注重舒适豪华的奔驰,底盘技术的打磨是他们的看家本事,因此要想滑板底盘技术成为主流先得跃过这些传统的巨头车企,他们不会轻易抛下自家的核心技术而去放手赌一个未来。并且就算未来真的滑板底盘成为刚需那么这些大厂也会自研而不是把自家底盘外包出去。
但是滑板底盘技术并不是现在就要和传统车企正面对抗的,而是对于类似一些不具备整车制造能力但是有很好的软件技术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的新造车势力,他们对于如何能快速、低成本的开发和量产出自家的车十分渴求。因此,从落地前景来看,滑板底盘技术对于电气化转型较为困难的边缘小型传统燃油车企、产品矩阵较为单一的造车新势力、寻求跨界造车的玩家、无人驾驶相关以及商业用车等领域均有相应的吸引力。
传统底盘构造
对于每个控制器而言,都有drive-by-wire,也就是线控的概念,正如前面所说,线控就是使用电子信号输入来控制车辆,而不依赖驾驶员的力或者扭矩的输入。因此滑板底盘的全线控优势就凸显了出来,可以很好地投入到无人驾驶车辆的制造和研发当中,并且还可以释放大量的车内空间,甚至取消方向盘等传统部件,对于未来车内的设计和功能开发有很强的助推作用。因此,滑板底盘未来的前景还是十分不错的,随着自动驾驶以及无人驾驶的逐年发展,未来人们不再需要自己驾驶车辆的时候,底盘性能就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车企可以采用第三方开发的滑板底盘,把精力投入到内饰设计,智能座舱的技术水平等领域更能凸显自家的特色和水平。
滑板底盘面临的挑战
虽然前景尚可,但当下滑板底盘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巨大。
首先,不同级别、不同品牌车型、不同产品定义与价格区间的车辆底盘的差异化加大了底盘产品标准化的难度。如果为了不同的车辆上屋,总要定制不同的底盘,额外花费工程开发成本,那么专业底盘供应商的的存在必要性看起来就不那么高了。
其次,底盘工程作为整车的基础,在前端影响用户体验,在后端决定商业效率,因此,可以预见企业在选择滑板底盘时会非常谨慎。而拥有成熟汽车制造经验的车企以底盘作为自身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集成了电机、电池、智能驾驶芯片、转向制动和行走机构的底盘,BOM占比可能在60-70%左右。这么高比例的东西都外包了,OEM自己就从一个胖子变成了瘦子,业务单薄了,对企业来说难以接受。因此,综合来看,企业直接转变开发模式或采用第三方滑板底盘的意愿较弱。
此外,滑板底盘的高集成化更易牺牲舒适性调校,加大智能化趋势下集成式EE架构的开发难度。同时,滑板底盘的生产所需一体化压铸,压铸集成度高意味着拓展性差,这和滑板底盘可扩展,个性化的需求显然是矛盾的。由于前述问题,底盘后期的维修难度高,费用也更昂贵。
小 结
滑板底盘是一个看似很新实则不新的技术概念,在这个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时代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技术的演进在不断推动着产品的进化。随着技术的进步,L4-L5级的无人驾驶时代终将全面到来。当人们不再需要自己驾驶汽车的时候,汽车的功能定义不再是以驾驶为中心,而是会偏重车辆的空间属性。汽车的产品定位将不再是由A到B的“载人交通工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生活空间”,也许会占据你每天大量的时间。
传统燃油汽车内燃机体积、重量大,形状不规则,不论是前、中,后置,对整车的内部空间影响很大,限制了车辆进化的可能性和创新性。而电气化、智能化的滑板底盘结构平整,设计约束少,将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移动空间的基础。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