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七-AI】李雅静:推动行业标准化,驱动产业协同共赢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七:AI创新引擎,驱动智慧出行新生态”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李雅静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是想围绕当前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共性的思考,抛砖引玉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数智化的转型,数据、人工智能带来产品定义、商业模式、研发模式和运维模式的全面革命。SDV支撑驱动智能网联汽车全面转型升级。以算力整合、软件分层和OTA的能力,最终实现了数字服务化、应用个性化和接口标准化的全新汽车体验。接口标准化,意味着底盘、电池等核心硬件以及座舱等也具备了“可持续升级”和“即插即用”的潜力。这不仅能提升安全和驾驶体验,更是延长了车辆的生命周期和价值,让汽车真正成为一个可进化的平台。
聚焦到当前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的产业现状,很突出的问题——硬件接口方面:定制化严重。我们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几类典型的硬件接口类型,包括座椅开关、车窗开关、雨刮电机等,以及它们在不同主机厂和不同Tier 1供应商之间的适配差异,背后是完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适配工作。这种严重的、碎片化的定制,直接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巨大痛点。首先,对于我们主机厂(OEM)来说,最大的痛点就是“更换对手件定制化严重、代价大”。意思是供应链灵活性被严重束缚。对于Tier 1供应商来说,面对不同的主机厂,是“七国八制,自身难归一”。为了满足所有客户,不得不为每家主机厂维护一套独立的开发、测试和生产体系,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在上面产业痛点的基础上,产业伙伴们正在积极地倡导和推动南向接口的标准化!部分整车企业已经明确提出了“接口标准化、软件服务化”的目标。Tier 1供应商也同样在行动。推动“硬件接口标准化”。这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服务化电子电器架构的必经之路。大家都认识到,要真正释放软件定义汽车的潜力,就必须打破硬件的壁垒,拉通底层的接口。
在接口不统一的情况下,大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对整车厂来说,软件管理的复杂性,我们不仅要开发自研软件,还要集成日益激增的第三方软件。安全合规的压力,要为整车的功能安全和法规符合性负责,但面对的是众多参差不齐、高度差异化的对手件。开发周期的压力,市场要求不断提速,甚至做到“月度OTA”。软件的碎片化,想要做一些软硬件结合的创新升级,更是难上加难。Tier 1供应商,他们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定制多、成本高;产品上市慢,效率低下;软硬双重压力:“既要硬件,又要软件”,这对Tier 1的能力和研发周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硬件的深度捆绑,导致维护周期长。
我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这几年一直在支撑主管部门推动汽车数据安全合规的工作,在2022、2023年做的大量工作中,推进2021年10月1日之前的存量完成OTA升级,其中有一项要求座舱数据默认不升级,涉及车机系统的更改,在大概3000多万辆存量车的庞大规模下,很多整车企业给我们反馈的最大问题是供应链已经解散了,没办法实现OTA升级。所以,硬件统一标准是很重要的。
“硬件接口标准化”为OEM带来的价值:服务和应用的解放;能力的共享与定制;硬件的即插即用;车型快速复制,并且通过OTA,让用户的车常用常新。为Tier 1带来的价值,同样是巨大的:降本增效,加速上市;产品适应性广;聚焦核心,提升效率;硬件迭代,为功能和应用提供持续升级。
另一方面SDV应用开发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部分基础的“标准规范”。如,《SDV原子服务规范》定义了超过500个API接口,《SDV设备抽象规范》也定义了超过400个API接口。同时,通过发布《软件定义汽车产业生态创新白皮书》等,凝聚了行业共识。在“产业实践”方面,这些标准和理念已经落地生根。现在超过50多家零部件和软件的供应链企业,基于SDV的服务化架构和API的接口规范,已经实现了预集成和验证工作,从量产和商用的角度已经超过30多个SDV架构车型的量产。
聚焦在应用开发层面,产业也面临着很大的痛点,包括域控业务正在快速增长,这对算力、存储等硬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AUTOSAR CP架构下,不同供应商、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开发和集成解耦非常困难。AUTOSAR AP架构,其服务化的通信配置也异常复杂。此外,现有的AUTOSAR服务设计和开发工具,普遍存在工作流割裂的问题,协作效率低。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理想中的高效开发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它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特征和核心需求,我们也在积极推动SDV服务化的工作,包括从支持系统资源的共享、支持应用平台的开发、支持软硬件协同的开发等等。在此支撑下,形成我们所追求的SDV服务化开发的新范式,从系统设计——封装——对不同车型做高效开发和复制,对不同车型的灵活部署,提升效率。
2020年起,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倡导下,行业各方共同推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发展,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及机构加入,我们聚焦整车厂、零部件企业和汽车软件等组织的协同合作,致力于定义智能汽车的软硬件接口,并推动相关以后标准和生态建设。SDV工作组2025年下半年,我们将联合打造“硬件统一接口规范”。降低零部件适配复杂度和成本,提升整车开发效率。包括标准化硬件电气接口参数定义等,争取2025年完成首批零部件电气、功能模块等接口规范。争取符合统一规范的零部件达成适配成本降低50%以上,硬件对手件握手开发效率提升50%以上的目标。
我们也将联合全行业的力量,共同梳理和编写《SDV服务化白皮书》!希望通过行业的联合探讨,系统地总结过去SDV服务化实践的宝贵经验,清晰地识别出产业变革中的关键挑战,并最终探索出一套面向服务白皮书》的联合编写和正式发布。并最终在10月份,我们将联合主要参编单位,发布《SDV服务化白皮书》!包括在场的嘉宾和听众以及线上的听众,如果对SDV工作感兴趣,可以访问SDV的官网及SDV专属邮箱,可以通过邮箱联系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并给我们反馈意见建议。
今天演讲的最后,我想用这张图,来总结。我们将SDV的未来,比作一片能够孕育无限创新的、肥沃的沃土。一方面,是协同,达成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另一方面,是我们通过开放协作、互利共赢所形成的“繁荣产业生态”。行业参与者从最底层的芯片、零部件,到我们的Tier 1伙伴;从我们车企自身,到引领方向的标准组织和联盟智库,服务于我们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消费者。
让我们携起,以标准为基,以协同为力,共同推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发展!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