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喝咖啡:当下靠它 “续命” ,将来凭中国芯喝出 “闲情”
我是一个BC,我们再次见面了。
发现当下约会交流,都喝咖啡。经常听到“我现在一天好几杯,不喝干不动”。
15 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羊吃了咖啡果实不再犯困;后来阿拉伯商人把咖啡带到中东,宗教人士用它提神;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工厂里的工人像喝药一样将咖啡灌下去,获取里面的咖啡因。
17 世纪,欧洲出现像 “公共客厅” 一样的 咖啡馆,文人、商人,甚至启蒙运动开始在咖啡杯边碰撞。
当下,我们约朋友 “喝杯咖啡”或工作或聚会。当然也有独自一人早上,下午时间泡上一杯,看着咖啡上的奶泡慢慢消散,专注于 “喝” 这件小事。
从农耕、游牧,到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及现如今的正在进行中的智能革命。咖啡一路伴随着时代下各类喝咖啡的人(角色)。
当下火热的汽车电子从业者与咖啡搭配,似乎十分“有故事性”。我们看看如下两张架构视图。
从咖啡架构图看,自然要追求“价值输出”时不靠“续命”,“资源构建”时可以“闲情”。那么我们需要减少投入到劳动场景的时间,将原本属于你的劳动时间给到别人,要么将原本你投入劳动时长通过效率提升减少。如下图分析,讲道理的说,当上“带教人“和”老板“,也是会有“带教人“和”老板“角色本身的核心劳动场景。所以,本质上,还得看效率提升方向。
关于效率提升,本质是由你工作时你自身能量状态和你选择与使用的流程、方法、工具状态所决定。
从产品工程学角度,你工作场景里选用的流程、方法和工具是由你对应的业务产品的”底层架构“决定的(一层层封装而成)。而你工作时能量场,除了心流(这个喝杯咖啡有时可以解决)以及上下游反馈回路(他人影响),最关键的莫归属于自我认知负荷(对当前工作本质认知力),而认知负荷,表面即是你对于手头上工作技能熟练掌握程度,而深层次则是你对于手头上工作的底层架构原理认知水平。
现在,我们回看下汽车电子从业者的架构视角视图。其实整个产业是以芯片设计作为底层架构来支撑的。
可以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乃至整个高科技制造业的一个核心痛点是底层技术自主权与认知主权的问题。
“国产芯片崛起将从根本上降低国内从业者认知负荷,并提升工作自主性与创造性”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产业生态、文化话语权和工程师工作哲学的系统性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疲于续命”?
当前的根本困境之一是我们自主业务场景不断丰富的状态下与一个由技术栈断层和文化语言隔阂共同构成的恶性循环之间的矛盾:
1、“黑盒”式开发:
2)出了问题有时像在调试一个“黑盒”,只能基于现象猜原因,无法触及本质。这产生了巨大的认知负荷和不安全感。(*“你调试国外芯片时遇到过哪些‘黑盒’坑?评论区聊聊”)
2、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双重阅读理解:
1)技术翻译:手册、协议、标准规范首先需要语言上的理解。
2)语境翻译:更耗时的是理解技术设计背后的西方思维模式和文化语境(例如,为什么某项安全标准要这样定义)。往往造成了说不出、道不明的认知延迟和理解偏差。(* “有次芯片报错,查英文手册查了 3 小时,还没搞懂是硬件还是软件问题”)
3、工具链的“水土不服”:
1)基于西方芯片生态的开发工具(如AutoSAR配置工具、编译器)其设计逻辑可能不完全契合中国工程师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流程,导致学习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国外开发工具的逻辑,跟咱们干活的习惯完全对不上,参数不敢改,改了就报错)。
4、创新天花板:
1)国内从业者被限制在应用层和中间件层进行“二次创新”,无法参与最底层的架构定义和指令集设计。这就像“在别人的花园里种花”,无法决定土壤和气候,创造性受到根本性制约。
2)“小王是某车企电子工程师,上周调试一款国外 MCU 芯片,车机屏幕突然黑屏,查了 2 天手册、发了 5 封英文邮件给原厂,才知道是硬件抽象层(HAL)的一个隐藏参数没配置 —— 这种‘猜谜式’调试,让他一周喝了 30 杯咖啡“
从1947 年世界上第一块晶体管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诞生。此后,美国在半导体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相关领域的人才,造就了不少拥有产业生态和技术文化话语权的企业巨头,应该说这些巨头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子行业的“文化”——底层架构+流程+方法+工具。
这些芯片公司是整个电子行业的最上游。
国产芯片崛起带来的根本性转变:从“续命”到“闲情”
如果国产芯片(及与之配套的底层软件、工具链、标准)真正发展起来,定将重构整个生态,带来系列变革:
当前关键的国产芯片公司:
“你所在的企业在用哪家国产芯片?觉得性价比如何?评论区聊聊!”
“你最看好哪一家?评论区为你支持的中国芯企业打Call!”
国产芯片的崛起,绝不仅仅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更是解决“卡脑子”的问题。
它意味着:
-
降低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将精力从“理解别人的设计”转移到“实现自己的创意”上。
-
提升职业尊严与创造性:从产业链末端的“打工人”转变为从源头参与的“创造者”。
-
重塑行业工作文化:从被动、焦虑、内卷的“续命模式”,走向主动、从容、创新的“闲情模式”。
当我们的从业者能够通透地掌握从硅片到软件的整个链条时,喝的咖啡,才真正是一杯为了思考、为了灵感、为了享受创造而喝的“闲情咖啡”。
最后,我以一位创始人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关注我们,下一篇尝试深度剖析,看哪些企业真正在为我们解决‘卡脑子’的问题!”
芯驰科技创始人兼CEO仇雨菁:车企最后能够开发出什么样的系统,其实与芯片本身的能力非常相关。如果芯片硬件达不到能力要求,最后要依靠软件去弥补,就很难做出特别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芯片本身所支持的架构、整个底层的设计其实非常重要。智能汽车行业亟需一个基于开放的开发环境打造,具有高度扩展性、兼容性和灵活性的自动驾驶平台工具进行适配。
“过往,在PC时代出现了英特尔这样伟大的公司,手机时代出现了高通这样伟大的公司。未来是智能汽车的时代,我希望这样伟大的芯片硬件公司能够出现在中国,并且相信这个公司会是芯驰科技。”仇雨菁说。
附:《2024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当下,
“你是续命党还是闲情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咖啡故事。”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