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智驾大浪淘沙,这家公司不追风口却越活越稳
一家创业十年的“非著名”智驾公司。
2025年10月,创始人陈禹行这样形容自己一手创办10年的易航智能,用词准确之中还带着淡淡的自嘲。相比朋友圈遍布海内外的“顶流”以及高举技术颠覆大旗的“新贵”,易航智能在智驾圈内十分低调,几乎处于隐身状态。
但翻看一下他们的大事年表:第一个量产项目是理想ONE;自研AEB成为国内首个获ENCAP五星评分的方案;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实现NOA功能的MPV;理想、北汽、广汽、地平线等产业资本支持……每件事都引人瞩目。
除此之外,易航智能更多的时候都在“神隐”,就像班级角落那个戴着眼镜不吭声的同学,每次出成绩才让人想起来他也是光荣榜上的常客。
但商业竞争比校园残酷得多,十年智驾大浪淘沙,许多曾经的明星企业已经被“拍在沙滩上”,“非著名”如易航智能凭什么屹立不倒?
初创,功能体验堪比特斯拉?
易航智能成立于智能驾驶群雄并起的2015年,十年“籍籍无名”在初创时就有了端倪:当年创业的那批智驾公司,要么是创始人名气很大,要么是顶级名校团队,而易航智能只有4个专注技术的青年。
他们选择的路线也是“非主流”。相比当时前景“一片大好”的L4路线,他们跟特斯拉一样选择走L2量产路线,在投资人看来只能说是“朴实无华”。外表不够光鲜亮丽,没人会想了解你的内在,这句话放在创业公司身上同样适用。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说,易航“不是那种看上去让人兴奋的项目”。
当时的主流视角看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视觉算法,而易航智能坚持硬件车规级、不迷信深度学习;当其他公司在用PPT讲激光雷达、高性能芯片直奔L4,易航的团队在用改装车跑路测、从L2开始坚持干量产。
同时期的前向启创用霍夫变换检测车道线,只检测车道线直线的部分,就顺利融资了1000万。而易航做出了包括直道、弯道整个车道线的检测,还是不被看好。“当时每天的想法只有怎么活下去,钱从哪来?”易航智能创始人、董事长陈禹行回忆。
转机出现于一次成功的激将法。黄明明对易航说:一个月时间,你们要是能把车从长春自动驾驶开到北京,我就投你们。
黄明明的背后还有一个人在等着看结果,他是彼时车和家,如今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
当时明势、车和家给易航的投资估值并不是最多的,曾有人给出高一倍多的投资意向,但生死攸关的第一笔资金,陈禹行为什么没选择更多的钱?
“除了融资,我们更看重的是理想的量产资源。”陈禹行解释说。在其他公司连自动驾驶里有什么都还是一个概念时,易航已经被推着上路了。4个人,一个月,为了拿到钱和可能量产的项目,再难的关都得闯一闯。
2016年7月6日,一辆改装的二手马自达,自动驾驶从长春到沈阳跑了个往返,完成了将近1000公里的测试。毫不夸张地说,车上四个人把命拴在了自动驾驶系统上。
路测完第二天,理想的工程师写了一份详尽报告给李想,以当时特斯拉AutoPilot 1.0为对比,结论是“不相上下”,甚至某些场景还更有优势:方向盘在测试过程中稳定无抖动;系统可在前后80厘米的狭小空间实现自动泊车。
一场堪称完美的测试成功赢得了投资和易航的第一个量产项目——理想ONE。
起初,易航智能负责上层的算法部分,硬件加底软由另一家供应商来做,但这家供应商做了一年之后,其美国总部进行了战略重组,砍掉了自动驾驶功能业务,理想ONE的项目他们不做了。
易航智能承担了临时救火的角色,接过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方案开发。但受限于Mobileye的黑盒交付无法升级感知算法,易航只能在规控端进行优化,争取更优的性能表现。
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算法受限也让易航智能团队坚定了自研全栈的决心,并在之后确立了“全栈技术+工程化量产”双轮驱动的战略。
后来,2020年理想ONE成为30万元以上国产车型销量冠军。不仅成功证明了易航智能的量产工程化能力,也成了易航智能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
之后易航开始“神隐”:全心投入感知算法自研,直到实现技术全栈自研。
而理想项目的成功给了易航智能进入Tier 1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注意到易航智能,包括海外车企雷诺。
雷诺:黑衣人的考验
易航智能跟雷诺的接触最初始于政府的poc项目。当时雷诺正想找一个供应商做自动驾驶的功能,看到了易航的产品并进行了试驾,对整个功能的呈现很认可。
得知易航智能只是一个创业公司时,法国人秉持着他们保守的传统文化,礼貌地提出了质疑:一个创业公司,能做出这样的技术,你们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接下来,就是一波波法国工程师轮番到易航考察技术,前一批相信了,下一批接着质疑。尤其AEB功能是他们重点考察的对象,从白天测到晚上,从有灯测到没灯。最后一批专家进行考察时提出测试夜间无灯工况AEB的性能。易航团队没想到的是,这次测试是与一位“黑衣人”的较量。
晚上11点左右,无灯无月的马路上伸手不见五指。易航智能AEB的测试车速一次次提升。最后的测试开始前,一位外国专家脱下自己的黑色外套围到测试假人的腰间,假人蓝色的裤子变成了黑色的“裙子”,成了彻头彻尾的“黑衣人”。假人在轨道上悠哉滑行,丝毫不在意几秒钟之后会不会被撞飞。
黑衣人不在意,现场的雷诺专家和易航成员们却是很在意。“我们对雷诺专家的做法感到很新奇,虽然难度提升了,但还是很有信心。”陈禹行回忆当时的情况,脸上是与当时如出一辙的自信。
测试开始,最后15米、10米、5米……假人的膝盖与车头在安全员视线中重合的刹那,AEB系统制动成功。在车灯的急速闪烁中,假人沿着滑轨悠然前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易航团队用最后1.5米的完美刹停,彻底赢得了雷诺专家的信赖。
此后的合作,再次回到易航智能团队熟悉的紧锣密鼓的节奏。跟雷诺合作的车型在欧洲量产,远隔重洋,从道路环境到驾驶习惯都是另一种风格:欧洲车道更窄、横穿的自行车多、车速快且对AEB误刹容忍度很低,诸如此类。
“我们当时这套系统在欧洲做了大范围的路试,对欧洲的路况做了针对性优化,最后的结果雷诺非常满意。”陈禹行说。新车成功通过ENCAP认证,易航智能开发的AEB系统,还出乎雷诺意料地拿到了五星评分,这也是国内第一个获得ENCAP五星评分的方案。
随后新车在欧洲十多个国家量产,开始在西班牙,后来在法国、德国,再后来又在以色列进行量产并销售了几千辆。把搭载自己团队全栈自研感知算法的车卖到了Mobileye的老家,陈禹行直言:很振奋。
这也是在理想项目之后,易航智能确立的“技术+量产”双轮驱动战略第一次获得成功,事实证明过硬的本领是扭转偏见最好的方式。
上汽:胳膊想拧过大腿?
随着行业的发展,智驾技术向着更高阶的NOA方向演进,易航智能继续“神隐”钻研NOA功能。此时,易航智能接到了来自上汽开发NOA的邀请。
在此之前,易航为上汽做过一次TECH-SHOW的HAVP演示项目。演示很成功,但项目给了易航智能之外的另一家公司,最后也没有量产。直到2021年,上汽准备做大通G90智驾方案时,易航凭借TECH-SHOW给上汽集团高管留下的深刻印象,成了上汽的备选项之一。
关于G90,大通的需求是这款车需要搭载高阶NOA功能。当时上汽集团还有另一款车型在同步开发NOA,承接商是现在的智驾领域一家炙手可热的公司。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功能,上汽内部也在隐隐较劲,两个团队都想第一个做出高速NOA。
但跟友商相比,易航智能在资源、体量、资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胳膊跟大腿的较量,胜算有多大?
“大多数人觉得我们一家小公司肯定不行,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但是大通信任我们,我们自然也憋着一股劲要更早做出来。”不服输让易航的团队再次充满斗志。但光有斗志,战胜不了前方的困难。
G90是一款燃油车,运作方式跟电车有很大差距,感知、规控等各个方面都要根据燃油车的特性重新打磨,技术和时间的双重压力落在易航的众人身上。
上海的夏天烈日炎炎,工程师们白天顶着大太阳进行调试,所有人都被晒到掉皮,晚上还要跟大通开会汇报问题和进度,常常一开就开到后半夜。“我们把每天的汇报戏称为‘夜总会’,字面意义上的夜里总开会。”陈禹行调侃。
连续数月,每日检查+每周摸底小考+每月大考,易航团队所有人都像高三的考生,而大通则是严厉又充满支持的班主任,给了易航最大程度的支持,例如遇到阴雨天,大通自己全部的测试员都会出去给易航录数据,支撑项目开发。
得益于大通的高度配合以及易航智能在量产方面的丰富经验,G90的NOA功能开发进展很快,不仅是上汽集团内第一个实现高阶NOA功能的项目,而且G90成了国内第一个搭载NOA功能的MPV车型。
胳膊赢了大腿,新的成就写到了易航智能的履历上。不出意料的,易航智能再次“归隐山林”。他们的高光就像雨后出现的彩虹,大多数时候只会留下一声赞叹,彩虹过去后能想起的人寥寥无几。
从初创起,专注技术的基因写在了易航智能的企业代码里,让他们不太看重声名,以至于虽然走出十年,归来仍是“非著名”的行业隐身人。“但我们认为一家真正有能力,能够踏踏实实干技术的公司运气总不会太差。”陈禹行很乐观。
他们也的确被看到了。在自动驾驶行业“资本严冬”,易航智能拿下北汽产投领投的C轮融资;在行业加速出清的当下,易航“技术+量产”的独特价值被地平线认可,成为地平线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又获得了上亿元融资。
自动驾驶行业走过十年的企业不多,易航智能成了其中一个。下一个十年,易航智能还能创造哪些高光?拭目以待。
热门文章
更多精华美文扫码阅读

焉知汽车

希骥电池与储能
请先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